Tuesday, May 23, 2006

泛舟多瑙河

夏季,心情总是在闷热中一上一下、一开一合,在难以名状的憋闷的笼罩中迷失了航向,不由得把视线转向了乐坛,希望找到内心的一丝丝清爽,《十一月的萧邦》,虽然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流行,但在《夜曲》中清凉的水匣也在徐徐舒缓的沉重而略带忧伤的旋律(melody)中倾泻,浇灭的夏季的焦灼与恍惚,引人而入天簌的奇境,的确,在复习备考的时节,一曲蓝调的布鲁斯也会载着枯焦的心绪而去呢。但忽然又想到了意大利,无视时光流转的罗马艺术,经典的威尼斯,与散发贵族气质的佛罗伦萨。罗曼罗兰笔下的欧洲风情,也许才是容许焦燥之心的最好庇护所,欧游杂记的重重,又一次交织成不曾有过重影的印度花毯。有多瑙河的欧洲,竟也带给我音乐的梦幻,将屏幕切换至欧美风情,我决定在令人疲乏而惫意懒散的夏季,在多瑙河浇灌的音乐国度泛舟而行。

“在天堂般的西弗吉利亚/有蓝岭山脉/夏南多阿河/那儿生灵悠远/比树木更年长/比群山更年轻/如微风般吹拂……”丹佛在歌中追寻着自己的归宿,那便是西弗吉利亚幻美的自然之身,也许回归故土,才有心植根于大地灵脉的满足,享尽灌溉的欢颜,滋长悠远的仙仙灵气,蝉联而下的回环咏叹,不同于东方音乐的深沉与火辣。在美丽的多瑙河流经的地方,人人都是自然闲和的化身,失去了张扬劲舞的火爆,而是让音乐在自己心中流淌,激起对楼兰新娘赤红鸟羽的回味,激起对乡村生活悠游自在的眷眷深情,激起歌咏生命与自然的靡靡之音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正如云南山路漫歌时的发乎性情,自然成趣,欧洲艺术才多了一份与东方不同的质朴与典雅,古韵犹存的艺术形式中培植出流动着时代血脉的艺术新枝,发展成一片集古香与新潮于一体的艺术史画。像月下长者谈古论今,没有现代流行乐中追求博奥难懂词句的弊病,没有矫糅造作的晦涩难明的情感,就是博婉又新奇,娓娓不尽的缠绵,给人一种音乐长廊漫步的闲散自由,有着香水的格调,雅致、浓郁中又令人想到百合,七彩世界唯它独纯,高洁中有着温柔的气息,香水百合,天然与高贵,也许构成了欧洲艺术的一角神韵。

“星空下,调色板上只有蓝与灰,你用那透视我灵魂深处的双眼,望向夏日的天空,山上的阴影,描绘出树和水仙的轮廊,用雪地斑驳的色彩,捕捉微风和冬日的寒冷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纪念馆前,这首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,纪念着不曾在有生之年享受崇高赞誉的“疯子”凡高。欧洲的血液中,流淌出细腻的温情,即使这样一首普通的民谣,也在质朴而深挚的情感的宣泄下令人心为之软化。在这多瑙河的长流中奔腾着的特有的细腻与善性,也从一曲曲民谣中彰显,温润的情怀,使歌者看到“艳丽的花朵燃烧般怒放,云朵在紫色的雾气中盘旋”并发出“清晨琥珀色的谷物,饱经风霜的脸上写着痛苦”的绝叹,我相信,摆脱了现代艺术的加工,原声派的作品同样有着扣人心弦的雅致,成为闲静者的清凉追求,流溢出洗净铅华的绚烂,撩惹起感伤甜美的心绪,艺术的多元与纷呈,使多瑙河流流而缓出的是欧洲的自然、诗一般的奇幻、梦境的瑰丽想像。

喜欢莎拉·布莱曼咏叹式的唱腔,安详而大气、伤而不感、忧而不愁,弦乐的开场是恢宏,而精致的嗓声又如从河水里游出的小鱼搅动的涟珠,贝司的稳重把歌曲带向优美的最深处。喜欢席琳·迪翁天使般的圣洁面容,她高潮时的声声呼喊,是振聋发聩的宣言。

多瑙河静静淌,多少群星在此中翻波涌浪,化灭了轻浮的皮毛,让心灵中理想的艺术精粹轻轻而唱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