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April 22, 2013

原来我们都一样--于是我就变成了你

每个人,总会遇见那么几个让自己迷恋而又没有办法更接近的人。

或者是接近了而没有办法更了解的人。

或者是了解了而没有办法,让他,如你迷恋他一般,迷恋你的人。



这样的迷恋有千千万万种,可能是真爱,可能是友谊,可能是焦灼的好奇,或者隐忍的崇拜。

反正,就是一个人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寄托。

如果长期得不到回馈,就成了精神罂粟,麻痹理性,不断刺激人条件反射般的占有欲。



以前,我以为要满足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,就要变成比迷恋对象(简称为变量X)更强的人,比如成绩更好,读书更多,个性更独立等等。但后来发现这一切种种都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编造。

我考了第一,X不在乎。

我写了好多人喜欢的日志,X看都懒得看一眼。

我巴心巴肺的四处stalk X的故事,X不知道。当然就算知道了也会觉得我只是闲的肝疼,劝我去好好读书,丰富一下苍白的人生。

我窝在房里愁眉苦脸的胡思乱想,一打开Facebook就发现都是X去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友人在各种会议上亲密友好的照片。

反正,就是无论我怎么样,X仍然在遥远的星球,光芒四射,耀眼非凡。



很多时候,这样的不对等让我觉得很无奈。

好像是自尊心受到了打击。

我会去质问,凭什么我要去那么在乎你。

或者,凭什么我终于这么厉害了你还是那么不在乎我。



后来我明白了,谁更依赖谁,是在彼此遇见的时候,由两个人的姿态决定的。

精神比较贫瘠的那一方,一定会一直追逐寻找。

就像沙漠里的独行者望着远处的海市蜃楼。

或者黎明前的梦旅人,幻想着阳光即将照射来的方向。

所以《月亮和六便士》里,所有的人都崇拜斯特里克兰德。

所以,《小径分叉的花园》结尾伫立的不是故事,而是时间。



毕竟在这个宇宙里,我们最真实的欲望都是能拉着一个人的手,向温暖神圣的地方奔跑。

而那个人,却会因为生活的种种机缘巧合,少了甜蜜的回馈,最终成为一种精神信仰。

而也是因为这样孤独决绝的信仰,才让我们疼得一直想要快马加鞭。



有句话许多人说:成长的标志就是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,接受有很多事情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,不管是事业还是感情。

但是我想,很多人事存在的方式决定了,他们的意义不在于被得到,甚至被靠近。

他们只是远远的, 给我们一个仰望的方向,奔跑的念头或者执念的理由。

一个渺小世界里的伟大梦想。



直到最后,我们或许也慢慢变成了自己的X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